「考之西岸海口,自鳳山枋寮交界之率芒溪起南行,曰南勢湖,曰枋山頭,曰刺桐腳,曰獅頭山,曰楓港,曰尖山,曰水坑,曰海口,曰車城,八十餘里沿海崎嶇,人烟寥落;現在分駐屯隘兩哨營勇,藉以防番,護送行旅。….。守西岸者,當以龜山最為扼要,楓港、南勢湖次之。….」說明了率芒溪為恆春與鳳山縣城的地理分界,也將沿岸各聚落的相關位置標示出來。「楓港、刺桐腳、崩山、平埔厝、加祿堂各莊地近番社,形勢散漫,防範維難。」[1]恆春縣志史料的記載,枋山鄉除了鄰近原住民社群外,清初移入的各聚落間也因為水文及地理距離的條件,成為了沿著沖積扇平原開墾的小聚落的發展模式,而各聚落因為屬於移墾的社會,必須對其聚落鄰近的排灣族宗主頭目繳納番租,形成了特殊的漢番主從蕃屬關係。例如枋山一帶南勢湖庄即從屬於Jaguvuguvule部族Luvaniyau頭目家,楓港閩人從屬於S-budegug,除了枋寮部分繳納給清官府之外,從加祿堂以南到風港皆繳納給大龜文社;在心理上漢人皆認為彼此為獨立自主聚落,僅因租借土地而繳租稅而已,但在原住民諸宗主頭目看來,除了每三年納貢、繳稅的行為之外,也因為漢人進入原有生活領域而成為原住民階級體系中的麾下子民。雖有如此的蕃屬關係,但種族的雜處、地勢的險要,形成了山賊與蕃的橫行,譬如莿桐腳、崩山兩庄庄民屢遭大龜文、蟀芒諸番掠殺,聚落內居民的生命與財產長期缺乏保障;也因為如此,牡丹社事件後日軍一來便獲得居民的表示歸順之意,也讓動盪不安的局勢有的轉變;這樣的歷史背景,影響了當下所見聚落的型態,停留在日據時期的空間架構,從台灣堡圖與現今地圖對照可以解釋。「現值冬防,盜風日熾,亦應設法自衛,防患未然。亟宜於莊之四圍,築以土墻、植以竹籬,並設莊門,以資守禦。」從早期的土牆與竹圍到目前的碉堡軍營,種族雜處與清日之間的統治情形,讓枋山聚落間處於高張力的屯營、軍事文化氛圍一直延續至今。
公告版位
- Jun 26 Fri 2009 23:12
枋山鄉的文化景觀概說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