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新埤鄉南豐村聚落文化資產調查與探索之旅

 

 作者:葉正洋 

六堆願景工作坊/計畫經理

本圖文未經同意,禁止以烤貝的方式轉貼到你的Google+、臉書、部落格或何網頁,但同意採用"連結網址"或"轉寄"或"分享"方式做交流,分享到你的世界,請尊守著作權法規範,如需引用,請連繫ludue888@gmail.com,取得書面同意及高解析相片與圖文.如有任何意見與指教,感謝提出.

 

一、地名由來及聚落發展歷程

  南豐村舊名南岸,因本村在北岸河之南,故稱為南岸,民國60年改名南豐,希望村民可以年年豐收。林邊溪在1912年(大正元年)尚未築「大石堤」之前,北岸河是林邊溪連接至東港溪的重要支流。南岸的墾拓之開始,依據鍾壬壽的說法是由東港進入,沿東港溪支流之北岸河而上,先在南州鄉附近的南埔一帶居住,之後在沿北岸河至南岸開基(圖01),其年代約在康熙39年(1700)左右[1]。另依據石萬壽的說法是康熙40年代以後,客家所墾殖的路線,分為中、南、北三線。南線為今新埤、佳冬二鄉境的客家村落。康熙40年代,客家人越東港溪,到溪州溪流域,雜居在河洛人的南埔庄,即今南州鄉溪南村內,如此數年,人數漸多,無法生存。於是有人繼續溯溪州溪而上,建南岸於今新埤鄉南岸村,為南線客家人墾殖的開始[2]

  聚落之發展沿著南和路,一落一落排列,從上頭東門開基伯公起至西門伯公;村廟三聖宮位居聚落的中央部位。早年林邊溪上游還沒築堤防前,為防止洪水氾濫,沖毀聚落家園,因而團結整個聚落的力量在聚落之東邊向平埔族人購置大片森林,這片森林稱「樹山」,庄民並組織樹山會來管理這片森林。現在樹山會改制登記為「南松興業股份有限公司」,由南豐居民共同持有股份2000股。

 

[1] 鍾壬壽(1973)。六堆客家鄉土誌。長青出版社,P73

[2]石萬壽(1986)。乾隆以前台灣南部客家人的墾殖。《台灣文獻》,P74。

新埤鄉南豐聚落

(圖01)南岸庄之開庄

二、聚落區域範圍

  本聚落之範圍包括居住、生活、生產空間為範圍界定,以村廟三聖宮(景福宮)主神中壇元帥巡守遶境的範圍,包括南岸、豬高崙及永興等小地名。每年農曆九月初九廟會慶典,會有請神遶境的儀式,居民推神轎請中壇元帥出巡遊庄,並遶境轄屬範圍的角頭土地公與五營,以犒賞與慰勞長年的盡忠職守。

另南岸庄於每年正月初九,福德祠伯公會均會舉辦「做福」及「拜新丁」等祭祀活動,活動前一天把聚落之東門及西門土地公、樹山伯公、水上伯公、頓水伯公、水口伯公、上帝爺、三聖宮之三太子等諸神請到福德祠來做客,接受村民的敬拜。

  本村祭祀圈分三聖宮太子爺及土地公伯公會等二個祭祀圈,只是分別不同的時間辦理祭典,祭祀圈以三聖宮範圍較大,包括南岸、豬高崙及永興等小地名地區。而伯公會之做福拜新丁,分南岸與豬哥崙同一祭祀圈,永興寮之做福祭典則改至九月初九,配合三聖宮太子爺廟會時同日於永興寮福德祠辦理。

    本聚落包含括南岸、豬高崙及永興寮等地名(圖02),居民從第1~12鄰;計約270戶。

image001

(圖2)從台灣堡圖看南岸庄聚落發展原形圖

 

三、地理環境及創建時擇址條件 

1.地理環境:本聚落位於林邊溪扇形平原之扇端區,東邊接萬安聚落、西連打鐵村、南臨建功村、北以舊北岸河臨街潮州鎮九塊厝庄。

2.創建時擇址條件: 

(1)耕種土質條件:本聚落位在林邊溪沖積扇平原的扇端區,土壤為沖積壤土構成,適於耕作水稻等。

(2)交通:水路部分,日治時期林邊溪上由尚未築堤防前,本聚落北側有北岸河連接溪州溪(南州溪)於崁頂接東港溪通達出海口,可與大陸原鄉及台南通商,但1912年(大正元年)林邊溪上游興築「大石堤」之後,水流導向現今林邊溪堤防內,北岸河成為浮覆地。 

路運部分:本聚落以縣道187乙連接打鐵村在往北至潮州為主要動線。也因沒有省道或鐵路等經過,公共交通系統也缺乏,聚落之發展也因此而受限。

(3)水源取得:南岸聚落區域有豐富的地下伏流水(7月~12月),沒有地下伏流水期間,過去是引用二峰圳分水工接萬隆農場之圳渠水管灌溉,現在農民則各自打設地下抽水井取水灌溉。

 

四、現況

1.聚落的居民組成

本聚落居民主要為客家族群,早期永興寮有來自布袋或其他地區來此開墾之閩南籍徐姓等,但入境隨俗,日久也就自然會講客家話,其下一代也自然接受客家文化。 

2.聚落的經濟產業與特色

除了日常生活用品的雜貨店及粄條店等小生意之外,整個聚落及周圍田園仍以一級農業耕作為主要經濟產業。自民國60年代以來,由於農業產值過低,農業收入不如工商業收入,聚落年輕人口外流嚴重,聚落人口呈現為高齡化,體力無法負擔較吃重的農事工作(例如香蕉),因此大都改種植檳榔,較不需要年輕體力之農作物。近年受全球化影響,國內傳統製造業及科技生產廠外移,失業率攀升,不少年輕人回流農村,尋找農村再生的契機。2.聚落的經濟產業與特色

3.聚落的主要宗教信仰與祖先崇祀/墓地

主要宗教信仰為道教;清明前全區聚落由村內長者、禮生擇良日,全村同日進行掃墓「掛紙」,家族參與率,比起過年還要齊,為客家重視祖先、慎終追遠之民族特色。

4.區域範圍內重要民俗活動、地方節慶及傳統藝術等無形文化財

(1)做福拜新丁:農曆正月初九

(2)掃墓掛紙:清明前,擇日全村共同舉行。

(3)三聖宮太子爺廟會:九月初九(重陽節)。

5.聚落內社區凝聚關係

(1)傳統民俗部分:新丁粄(餅)分送全村住戶,宣告喜獲麟兒。做福食福(平安福)、繳交丁錢(依居住戶男丁數計收)等。

(2)近代社區凝聚關係:

本聚落社區發展協會的運作並未因近十餘年社區營造的蓬勃而帶動,有待地方熱心人士結合地方傳統文化來推動社區新的社區凝聚關係。

6.族群型態:客家族;群居

7.其他(ex.聚落共同生活之行為表現等)

日出而做、日落而息;掃墓掛紙、生男丁送親友滿月麻油雞、祈福還福、還神;結婚敬祖 (內祖、外祖及土地公、村廟神明等)拜天公吹八音等。

 

五、歷史脈絡、保存價值

(1)清朝至日治期聚落的伙房屋順著南和路發展,從上頭開基伯公(東門)起,不同姓氏先祖來此開基建立伙房,排列至下頭(西門)福德祠,周邊田園有因灌溉水路或防洪或求心靈平安而設的樹山伯公、水上伯公、頓水伯公、水口伯公、上帝爺等,反應先民來此開墾對於自然界及天與地的崇敬,另外尚有設一個忠勇公祠,是客家人敬拜先民來台開墾,保家衛鄉犧牲的人士,而立祠祭祀,以感念其忠勇保鄉,該等祭祀空間及其意涵,頗具保存價值。

(2)聚落伙房部分年久老舊,近一、二十年聚落文化資產保存觀念未被提倡,而且受現代建築的流行與影響,沿著南和路的許多伙房整修或增建時,而遭拆除改建為透天厝,整個聚落伙房之整體風貌及天空線景觀已被大量的透天厝所混雜或搶走視覺,殊為可惜。

 

六、聚落之整體特色之保存狀況

建築特色:

聚落內每個伙房之禾埕上保留尚存,但穿插其間隙地新建的透天現代式建築卻影響了整個聚落景觀,街道景觀天空線已遭現代建築之透天厝所淪陷。

環境特徵:

不同姓氏的宗親伙房沿著南和路集居成一個伙房的集合體之外,尚有聚落的節點空間(三聖宮)及端景空間(開基伯公、福德祠與福德亭),供節慶與居民集會活動,聚落空間的邊界是祭祀圈的東西南北(中營留於村廟內)五營將軍。空間層級體系完整,由私密性空間「居室」→半公共性「伙房之禾埕」→公共性「街道」(Path)→「節點」(Nodes):三聖宮廟埕→邊緣(Edegs)開基伯公與福德亭及東、西、南、北等五營將軍等。

七、聚落內建築是否具有藝術特色?

()池屋伙房之小城門

伙房半公共空間轉換至街道的公共空間之中介空間,運用的相當巧妙,空間比例與尺度掌握得宜,傳統伙房建築中頗有其藝術特色之案例。

()八角亭式福德亭

座落於道路之中央,係先有伯公,後來道路拓寬,並不因道路工程優先而遷移伯公亭,反而反映出伯公看守聚落、保衛鄉梓;護土愛土的鄉土情。

PhotoCap_image007

(圖03)八角亭建築之福德祠

PhotoCap_image009

(圖04)八角亭建築之福德祠

 

PhotoCap_image011

(圖5)李屋伙房

 

PhotoCap_image013

(圖06)池屋伙房小門樓

 

PhotoCap_image019

(圖07)聚落之透天建築

 

PhotoCap_image023

 (圖08)農業時代庄民對水源的崇敬與愛護,而設水口伯公祠駐守

  

PhotoCap_image027

 (圖09)福德祠為拜新丁所需空間而延伸的桶棚

 

PhotoCap_image029  

(圖10)本聚落正月初九拜新丁

arrow
arrow

    lud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