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21枋山鄉 (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考之西岸海口,自鳳山枋寮交界之率芒溪起南行,曰南勢湖,曰枋山頭,曰刺桐腳,曰獅頭山,曰楓港,曰尖山,曰水坑,曰海口,曰車城,八十餘里沿海崎嶇,人寥落;現在分駐屯隘兩哨營勇,藉以防番,護送行旅。.。守西岸者,當以龜山最為扼要,楓港、南勢湖次之。.」說明了率芒溪為恆春與鳳山縣城的地理分界,也將沿岸各聚落的相關位置標示出來。楓港、刺桐腳、崩山、平埔厝、加祿堂各莊地近番社,形勢散漫,防範維難。[1]恆春縣志史料的記載,枋山鄉除了鄰近原住民社群外,清初移入的各聚落間也因為水文及地理距離的條件,成為了沿著沖積扇平原開墾的小聚落的發展模式,而各聚落因為屬於移墾的社會,必須對其聚落鄰近的排灣族宗主頭目繳納番租,形成了特殊的漢番主從蕃屬關係。例如枋山一帶南勢湖庄即從屬於Jaguvuguvule部族Luvaniyau頭目家,楓港閩人從屬於S-budegug,除了枋寮部分繳納給清官府之外,從加祿堂以南到風港皆繳納給大龜文社;在心理上漢人皆認為彼此為獨立自主聚落,僅因租借土地而繳租稅而已,但在原住民諸宗主頭目看來,除了每三年納貢、繳稅的行為之外,也因為漢人進入原有生活領域而成為原住民階級體系中的麾下子民。雖有如此的蕃屬關係,但種族的雜處、地勢的險要,形成了山賊與蕃的橫行,譬如莿桐腳、崩山兩庄庄民屢遭大龜文、蟀芒諸番掠殺,聚落內居民的生命與財產長期缺乏保障;也因為如此,牡丹社事件後日軍一來便獲得居民的表示歸順之意,也讓動盪不安的局勢有的轉變;這樣的歷史背景,影響了當下所見聚落的型態,停留在日據時期的空間架構,從台灣堡圖與現今地圖對照可以解釋。現值冬防,盜風日熾,亦應設法自衛,防患未然。亟宜於莊之四圍,築以土墻、植以竹籬,並設莊門,以資守禦。從早期的土牆與竹圍到目前的碉堡軍營,種族雜處與清日之間的統治情形,讓枋山聚落間處於高張力的屯營、軍事文化氛圍一直延續至今。



[1]屠繼善(清)(1960)。恒春縣志(頁254-255)。台北市: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75種)。

lud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風港營所雜記跋曰:「是書起于六月初旬橫田大尉受命來風港,止于十一月下旬依命歸朝。凡五卷,數萬言。夫以區區風港之小屯,而營中多事如此,豈以其地之鄰清國接生番歟?抑以執事者用心勵精歟?-明治七年[1]十一月二十三日識」。西元1874年5月,西鄉從道率日軍登陸瑯嶠灣的龜山,隨後在石門之役中重創牡丹番,並迫使牡丹社眾逃入深山。此役後上下十八社各社陸續來降日軍;10月底,清日於北京締結合約,議明了日軍退兵與善後的條件,12月底,日軍離台。短短六個月的日軍於楓港紮營期間,一篇雜記記述了漢番之間的相處情況,這樣的描述也形成了枋山鄉的文化氛圍與相關景觀實體。



[1] 西元1874年,清同治13年。

lud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楓港善餘聚落群:「至於防番,則有上下十八社之分,楓港一莊實為鎖鑰。楓港東行,直入內山,曰雙溪口、曰:牡丹路等處,番社林立,峻嶺崇山,約四五十里,徑達東面海岸。楓港以北,為上十八社,南勢湖亦屬扼塞,今屯隘營營盤在焉。楓港以南,為下十八社。保力、統埔、四重溪等莊,亦生番出入要道……。」

lud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枋山聚落群:今日之枋山村為合毗鄰之糖、莿桐腳、五塊厝等聚落而成。康熙年間屏東地區的泉州籍人由陸路移入莿桐腳溪溪北的枋山與溪口的莿桐腳,為漢人入拓之始。道光初年泉州籍人張金、黃礢率同族,得到地區原住民排灣族外文社的許可入拓本地,張金開墾枋山成庄,黃礢開墾莿桐腳成庄。[1]莿桐腳與枋山隔枋山溪相對,枋山溪,在縣北五十七里;界於枋山、刺桐腳兩莊之間,亦名刺桐溪。其源由內

大古文等番社來,沿竹坑社山下,經大石古、刺桐腳莊西行,合三十餘里入海。



[1] 伊能嘉矩編(1909)。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編(頁167)。東京市:富山房。

lud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